鉛筆老師的Email
chingpingwu@gmail.com

星期四, 5月 29, 2008

好好奮鬥。

一件小小的事所引發的、大的、激烈的負面情緒與想法,讓我對自己這樣的反應感到驚訝,同時也很沮喪。
為什麼可以產生這麼大的敵意?
為什麼心中充滿仇恨?
為什麼無法衍生出好的聯想?
從前充滿在心中的那些喜樂呢?包容呢?寬恕呢?幽默感呢?

我實在不喜歡自己這樣。
我想,這樣的敵意、厭惡、埋怨,其實來自於恐懼。
就像受虐的幼童,在被母親狠心的施暴後,母親的略施小惠不會讓幼童感到開心或備受呵護,心中反而對母親突來的疼愛感到恐懼 - 對下ㄧ次不知何時會發生的暴力感生恐懼。
對受虐的幼童而言,如果母親現在可以愛我,過去為什麼可以如此不堪的對待?
母親現在愛我,什麼時候她會再度憤怒?什麼時候她會恨我?

不知道,答案是不知道。
無法預測,施虐母親的愛與恨無法預測,幼童無法在應該感覺幸福的時候感覺幸福。
這就是恐懼。

而恐懼令人畏縮、醜陋,恐懼甚至是有攻擊性的。
恐懼會把所有快樂吃掉,會燃燒仇恨,變成燎原之火,直到把對方燒盡、把自己燒盡。


這,不是我要的。

台灣在九二一之後,「復原力」(resilience)這個概念ㄧ再被提出來討論,「復原力」相信人在遭遇逆境時,本身都擁有一些能量來面對生活的困境與危機。
近年來,也有人特別強調復原力不僅是復原(恢復成原來的樣子),而是超越了復原,包含了在逆境中所延伸出來的新發展,於是將resilience翻譯為「韌力」,也就是說,他相信人不可能只是回到原來的狀態去復原,而是必須從困境中發展出新能力,以走過逆境。

所以,在經歷困境後的妳,已經不是原來的妳了,而是長出了一些新東西的、長出更多強韌的妳。
不是復原,而是超越。

困難從來就不是可以「輕鬆度過」,而是必須「好好奮鬥」(struggling well)。

因此,我知道,原來的我已不足夠,我必須讓自己在這裡面長出新東西,然後,產生良性的掙扎與奮鬥。
那麼,我的快樂一定會再回來。

沒有留言: